压力变送器不准怎么办?

一、压力能上去,变送器输出上不去

这种情况,应该先检查压力接口是否存在漏气或者被堵住,如果确认了没有,则检查接线方式有没有错和检查电源,如果电源正常则要进行简单加压看输出有没有变化,或者察看传感器的零位是否有输出,假如没变化则传感器已损坏,反之则是仪表损坏或者整个系统的其他环节的问题。

二、压力传感器密封圈的问题

首次加压,变送器输出没有变化,再加压变送器输出突然变化,泄压后变送器零位回不去,很有可能是压力传感器密封圈的问题。常见的情况是由于密封圈规格原因,传感器拧紧之后密封圈被压缩到传感器引压口里面从而堵塞了传感器。加压时压力介质进不去,但在压力大时突然冲开了密封圈,压力传感器受到压力而变化。要排除这种故障的最佳方法就是将传感器卸下,直接察看零位是否正常,若零位正常可更换密封圈再试。

三、变送器的输出信号不稳定

这种故障可以肯定是压力源的问题。压力源本身是一个不稳定的压力,很有可能是仪表或压力传感器的抗干扰能力不强、传感器本身振动很厉害或者传感器已损坏。

四、变送器与指针式压力表对照的偏差大

出现此种偏差是正常的现象,确认正常的偏差范围即可;最后一种易出现的故障是微差压变送器的安装位置对零位输出的影响。微差压变送器由于其测量范围很小,变送器中传感元件会影响到微差压变送器的输出。安装时应使变送器的压力敏感件轴向90度垂直于重力方向,安装固定后要记得调整变送器零位到标准值。

电热管表面功率怎么算?

电热管表面负荷功率计算

电热管表面负荷功率建议值(管发热区表面积单位功率) 

以下表面负荷泛指配合金属模具加热、水加热可以乘以2~2.5。空气加热则为50%~60%。  

管径

负荷值(Wcm平方)

φ6~φ10

≤22

φ10.1 ~φ14

≤20

φ14.1~φ18

≤16

φ18.1~φ22

≤12

φ22.1~φ40

≤10

 

 

应该用电压的平方除以电阻,就是380*380/R 电阻R用万用表测量(电流不好测量) 

如果测出尺寸的话再算一下表面积用功率除以表面积就是功率密度 一般电热棒的功率密度能做到10-25w/立方厘米。

 

 电热元件(电热丝,加热板等)额定功率计算公式

 

1,当工作电压(220V)的3倍时,则电热元件必须采用星形连接。

2,当电源线电压等于电热原件的工作电压(380V)时,则电热元件必须采用三角形连接,

 

各相电热元件在对称负载情况下的常用连接方式的功率计算公式见表,常用连接方式见图。

 

 

热电偶冷端温度如何处理?

热电偶冷端处理方法及补偿注意事项热电偶冷端处理方法及补偿注意事项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保持热电偶冷端温度恒定,远传热电势信号,获得任意冷端温度下的热电势,在实际热电偶应用中要对热电偶进行冷端处理和补偿。常用的冷端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冷端温度校正法(又称计算修正法)当热电偶冷端温度偏高0℃,但稳定在t0时,可修正仪表指示值,得到冷端在0℃的热电势E(t,0),通过查分度表确定被测温度t。
2、冷端恒温法 冷端恒温法就是把热电偶冷端置于温度恒定的装置中,当恒温装置的温度为0℃时,这种方法也被称为冰点法或冰浴法。为了防止短路,这种方法要做好绝缘工作。因为该方法使用到冰点槽等恒温装置,相对比较麻烦,多用于实验室测量,工业测量一般不采用。
3、 补偿导线延伸法 补偿导线延伸法 (又称延伸热电极法)为了使热电偶冷端的温度 保持不变,可以把热电偶延长,使冷端延伸到温度比较稳定的地方,远离被测温度的影响。为了减小贵金属热电偶延伸的成本,可以采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与需延伸热电偶热电特性相近的廉价金属代替贵金属,实现冷端延伸。
为保证准确无误地起到迁移冷端的作用,使用补偿导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同的热电偶配不同的补偿导线,使用时热电偶和补偿导线一定要配套。
(2)注意补偿导线的使用温度范围,如果要求较高的测量温度,药保证补偿导线和热电偶连接处温度在100℃以下。
(3)补偿导线有正、负极之分,使用时注意极性不能接错。
(4)补偿导线只是将冷端迁移,并不能固定冷端,因此,如果新冷端温度有波动,仍要采用其他冷端补偿方法恒定冷端温度。
(5)由于补偿导线的热电特性与相应热电偶的热电特性不完全相同,因此,使用补偿导线迁移冷端会引入一定的测量误差。
(6)保证补偿导线与热电极连接处的两个接点温度相等。
4、仪表零度校正法 仪表零度校正法(又称仪表机械零位调整法)如果热电偶冷端温度t0恒定,配套的显示仪表又具有零点调整功能,可以直接将仪表零点调整到热电偶冷端温度处,相当于在热电偶的热电势中加入了一个热电势E(t,0)。此时,输入仪表的热电势等于E(t,t0)+E(t0,0)=E(t,0),显示仪表显示的温度为实际测量温度t。
5、补偿电桥法 补偿电桥法(又称冷端温度补偿器)这是最常用的一种补偿冷端的方法,特别是在冷端温度波动较大时。利用不平衡电桥产生的不平衡电压来补偿因冷断温度变化引起的热电势的变化。
使用冷端温度补偿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热电偶与冷端温度补偿器一定要配套。
(2)冷端温度补偿器接入测温系统时正、负极不能接错。
(3)显示仪表的零位要调整到冷端温度补偿器的平衡点温度。
(4)由于冷端温度补偿器的输出电压与相应热电偶的热电特性不完全相同,因此,补偿电桥在补偿温度范围内只有在两个点完全补偿,其他点上不能完全补偿,会引入一定的测量误差。
6、软件处理法 在计算机系统中,可应采用软件处理法进行冷端温度补偿。利用其他温度传感器将冷端温度t0送入计算机,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自动补偿冷端温度。
实际热电偶测温回路中常常是将多种补偿方式结合使用,最大程度地减小冷端温度波动给测量带来的影响。

如何正确的选择热电阻还是热电偶?

如何正确的选择热电阻还是热电偶?

 一、测量点的温度、热电阻的测量温度,建议使用在:-200~~+450热电偶的测量温度:建议使用在:0~~1600

二、测量精度的、在相同的温度段,电阻的测量的高精度,更便于实现。
     
也就是说:热电阻的高精度比热电偶的高精度更容易制作。


三、测量环境、主要考虑安装。太长的不建议用电阻。热电阻做的太长,
引线就长,引线电阻对测量的精度影响就大!

四、寿命因素、热电偶的偶丝的粗细对寿命和热响应时间也有影响。电阻

 

原件的结构对寿命和热响应也有影响。
以上只是几个大的方向。
如果在工业生产现场要用。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
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给予解决! 

电力行业有望率先接轨工业互联网

作为全球工业体系智能化的重要推手,工业互联网正在助力能源电力行业走上全新发展之路。

近日,在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举办的“智慧工业互联网在能源企业的应用”沙龙上,来自国内发电企业及中电联的多位人士表示,未来的工业发展趋势是“智能工业”,但工业互联网在我国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工业领域需意识到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性,才有望在该领域走在世界前沿。

记者了解到,电力、石油石化等实体工业,因可以实时产生大量数据,具备适应工业互联网的技术基础,可以率先与其接轨。

工业生态将发生改变

工信部今年初印发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建设及推广指南》指出,工业互联网网络是构建工业环境下人、机、物全面互联的关键基础设施,通过工业互联网网络可以实现工业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管理、服务等产业全要素的泛在互联,对于促进工业数据的开放流动与深度融合、推动工业资源的优化集成与高效配置、支撑工业应用的创新升级与推广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在业内人士看来,广义的工业互联网包括ERP、远程控制、供应链等,但这些应用多年前就已实现。在此次沙龙上,电力企业代表达成共识,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智能和互联,在大数据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解决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最适合工业互联网?

有发电企业人士认为,实体工业分为两种形态,离散型企业例如服装制造厂、发电设备制造厂,设备产生的数据是不连续的;流程型企业例如石化、石油、钢铁、电力、冶金等企业,生产过程连续且不能中断,设备自带的传感器按照秒级、毫秒级实时产生大量数据,这些实时大数据为人工智能分析提供了便捷的技术基础。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业互联网是5G商用的主战场,5G可以满足工业智能化发展需求,形成具有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特点的关键网络基础设施。抓住工业互联网蓬勃兴起的机遇,可助力能源企业尤其是电力企业先行一步实现数字化转型。

电厂管理难题将获解决

多位电力行业人士认为,设备状态检修是工业互联网可为流程型工业企业带来变革的领域之一。以电力行业巡检为例,因早期制造业水平较低,电力工业设备跑冒滴漏情况比较严重,又无数据远程监测,因此需要补充巡检的方式。“巡检人员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巡检的路上,在每台设备前检查的时间很短。”一位发电集团负责人坦言。

他认为,随着设备制造水平的提高,企业不再需要巡检机制,而是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设备问题。传统工业监测方法存在无法区分工况、滞后报警、误报率高等问题,而数据智能可以做到工况感知、提前预警、精准预警。

以火电厂配煤掺烧为例,通过智能检测和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燃烧达到最佳效果时火焰中心所处的最佳位置,即特征值,从而可以指导燃煤锅炉火焰中心移动,解决火焰中心检测与管壁超温等问题,进而指导发电厂运行人员实现配煤掺烧优化,使得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与会的电力企业代表与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业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可以让企业掌握最佳的生产状态,从而在节能降耗、技术改造、降库存、提升设备设计能力、制造业整体制造水平等方面持续提升。

发展尚处“婴儿期”

工业互联网在我国工业、尤其是能源生产行业的应用处于什么阶段?记者在会议现场了解到,目前真正的应用很少,只在起步阶段。一位工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也表示:“工业互联网在电力行业的应用目前还处于“婴儿期”,其应用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就像计算机和ERP刚刚进入中国时一样,但前景非常光明。”

在认知、了解工业互联网之前,大多数企业目前并未尝到“甜头”。“单独一个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只能在单点做出突破,希望流程型企业以及我国工业领域更多的人,可以意识到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性。”上述服务商表示,希望工业互联网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在联盟平台上共同发力,形成生态和规模,以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在电力企业更深度的融合。

目前,以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化变革正方兴未艾,在电力企业代表们看来,我国有机会在能源、工业领域率先实现智能化。原因在于,首先,我国具有大量的工业基础;其次,这些工业产生了海量的工业数据;再次,我国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加上行业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和突破,有望在工业互联网领域走在世界的前沿。

实现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有“法”可施

党的十九大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战略目标,具体到钢铁行业来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除产品质量本身的提升之外,还有超低排放、智能化、成本把控、管理、安全、服务等方面的提升。那么对于钢铁企业而言,如何深刻理解国家政策导向,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抢占先机,并维持行业领先地位呢?中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技术研讨会上,答案即见分晓。

本届中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技术研讨会,以“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超低排放”为主题,由中国设备管理协会主办,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冶金行业国际合作服务中心承办,定于2019年8月14~17日在辽宁省朝阳市召开。按照主办单位专业、细分、参会代表一次参会收获颇丰的原则,将采取总会场+分会场的模式组织本届盛会。致力于搭建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交流平台,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提升钢铁行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强国和钢铁强国建设。

本次大会邀请的与会嘉宾囊括了钢铁企业生产部门、技术部、设备部、采购部有关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科研院校,钢铁行业装备技术材料供应商等。除了会场的专题研讨,还将对行业标杆企业进行实地考察。

届时你可以与钢铁企业及技术、钢铁行业专家现场面对面交流;参与讨论钢铁行业最新的研发、应用、智能制造技术及市场、政策法规方面的趋势;深入了解行业领先企业在管理、质量控制、环保安全等方面的经验和实例;打造个人行业最强人脉圈,带回即可付诸实践的技术知识,帮助您的企业取得并维持行业领先地位。

实现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有法可施。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产业链上各领域的企业家和经营者们。想要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大环境中突破重围,企业经营者也应该实现企业家思维、投资家思维、政治家思维、实战家思维的全方位提升。所谓:“松驰的琴弦,永远奏不出时代的强音”。中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技术研讨会,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高端人脉与资本融合的桥梁,还要看你如何行动。

高端仪器,还需高效率

科研设备的规模、质量和利用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创新实力和竞争力。随着我国科研仪器设备数量的增多,其支持科技创新的作用日益显现,但分散、闲置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推进开放共享,释放仪器效能,更好地满足科研需要?不妨到科研院所一探究竟。

科研设备是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引领前沿科技创新、吸引顶尖人才的重要手段,其规模、质量和利用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创新实力和竞争力。上世纪末,我国在大型科研仪器领域的投入开始逐步增加,以满足科研工作需求。但随着仪器设备的逐年增多,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为实现资源充分利用,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的开放共享。

不久前,科技部网站公布了对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的考核结果,总体上,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利用水平持续提升,支持科技创新的作用日益显现。其中,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院所运行机时比较饱满,生物物理研究所平台服务总机时154182小时,对外服务机时24749小时,排名第一,化学研究所等也排名靠前。这些研究院所仪器共享情况良好的原因是什么?仪器设备如何更好地开放共享?记者来到中科院进行了探访。

瞄准科研问题,避免盲目购置

2003年,鉴于生命科学研究对大型仪器的高度依赖,时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的饶子和院士决定筹建中国科学院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在整合集中原有零散仪器设备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迈出了科研仪器共享的第一步。

当时,还在国外做访问学者的杨福全博士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兴奋,毛遂自荐,希望能发挥自己在色谱分离技术、质谱技术以及蛋白质组学技术领域的特长。饶子和很快给了答复,邀请他回来担任质谱首席技术专家,全权负责质谱技术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的筹建工作。按照“先招到合适的人,再购置仪器设备”的理念,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采用首席技术专家负责制,进行调研和规划,避免了盲目购置。

如今,经过15年的发展,杨福全所负责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实验室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备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同时还有一支技术精湛的支撑队伍,为国内外一些科研院所提供了大量高水平的蛋白质质谱、蛋白质组学和脂质组学相关的技术支撑服务。

“这主要得益于平台建设初期就有非常好的理念。”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主任韩玉刚说,“当时,饶子和所长准确地抓住了技术人才、仪器设备和科学问题这3个关键要素。我们首先在人才招聘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然后针对科学问题,也就是瞄准技术需求,在购买仪器设备方面,做到有的放矢。平台基本建成以后,又进行了专业技术实验室的建设,让首席技术专家担任实验室主任,牵头引领实验室建设和技术支撑服务,不断提升技术支撑能力。”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也很早就有了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理念,在建所初期就成立了技术系统部,为全所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较早提倡全院仪器的共享共用。

几个研究所先行先试的同时,中科院也开始在全院范围内积极推动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2008年,中科院“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搭建起来。目前,纳入上述共享管理平台的仪器设备已达9000余台套,价值超过110亿元,系统用户数达4万余人,年实际处理业务已达到60余万单。

稳定技术队伍,提升使用效率

高端仪器设备需要配备优秀的技术人才。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成像中心主任孙飞就是被引进的高端技术人才,全权负责平台冷冻电镜方面的筹建。“我们所平台特别注重技术研发,由此来带动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孙飞说,“平台每年都会组织功能开发研究项目。像我们成像中心,就利用这些技术开发项目提升了电镜的使用效率。比如,原来做一个测试需要两天机时,现在只需要一天。”

在技术支撑人才的重要性问题上,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科研条件办公室主任郭晴也深有体会:“人才是仪器高效运转的关键。在化学所,自我培养与人才引进两种方式并行。通用型的仪器平台由经验丰富的具有博士学位的工程师管理,同时还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壮大自主仪器研制的能力,提升专业技术服务水平。”

为了稳定技术队伍,不少研究所在绩效奖励、职称评审、职位晋升等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完善激励机制。

郭晴说:“我们所在激励稳定技术队伍的同时,对技术人员的职位晋升打通了新通道,设立了项目研究员级别的高级工程师,积极推荐关键技术人才、技术能手等,已有两名技术人员被评为了研究员级别的高级工程师。”

“专业队伍的稳定非常重要,能让大家静下心来做一些事情。”孙飞说,“我们所专业技术支撑人员有编制,还根据技术支撑工作的特点,设立不同的支撑晋升规则。”

考核评价机制,应该因地制宜

尽管成效不错,但不少研究所在仪器共享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和改进的问题。

“我们所现在存在技术人员和仪器管理人员不够的问题。”郭晴说,“仪器开放共享后,工作量就上来了。比如,我们的核磁共振仪每天24小时开机,全年无休。”

韩玉刚表示,相对于科研人员,目前,招聘满意的技术支撑人员仍较为困难。“比如,某单位想要招聘1名冷冻电镜高级工程师,发布招聘公告一年内应聘者都寥寥无几。再优秀的科学家离开了技术支撑人员,也很难做出一流的工作;再高端的仪器没有技术人员进行一流的使用和改进,也只能做二流的工作。所以,应该从更大范围内重视技术支撑人员。”

这次科技部的考核工作显示,仪器闲置浪费的问题仍存在,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家又普遍反映高端仪器设备还是不够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矛盾?

有专家认为,一方面,仪器共享确实没有实施到位,但还应考虑到科研仪器之间差别很大,有些仪器本身运转率非常高,有些或许因为所处专业或行业比较细分甚至冷门,可面向的共享对象本来就不多。另一方面,共享率高的院所往往仪器需求量也大,但资金又不足。

此外,对于大型仪器设备,国家为了避免科研院所重复购置,考核的标准是仪器设备的数量多少,如果一个单位有了多台仪器,就不建议再购置。郭晴认为,还是应该因地制宜,制定更为灵活的评价机制,“不仅要考察设备的数量,应该将设备的使用情况也作为一个考核指标。比如,有的平台需求量大,仪器使用率高,老化的也就快,这种情况下应该允许其购置更多新的仪器。而有的平台仪器使用率没那么高,就可以少购买,这样也可以更有效地避免闲置浪费现象。”